图:通江企业代表在内江考察交流。
“对接内江市级相关部门,采购通江特色农产品;选择合适的点位,开设通江特色农产品馆;对接怡宝矿泉水企业,看是否愿意到通江建厂……”清明放假的前一天,挂职通江县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吴扬国提前回到内江,工作笔记本上,写满了这次回原单位需要对接的事项。
为扎实做好内江对口帮扶通江县工作,去年以来,两地高度重视,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开展深度帮扶工作,在乡村振兴路上携手前行。
茶业提“质” 打响通江茶品牌
眼下,清明茶采摘正忙,通江县兴隆镇智能化育苗中心内,挂职干部张鹤再次来查看茶苗长势,“以前通江的茶苗主要是从外地采购,运输成本高,去年内江帮扶通江后,我们利用内江发展茶产业的经验,在兴隆镇建起育苗中心,现在茶农再也不用愁茶苗了。”张鹤说。
张鹤此前长期在农业领域任职,是内江选派对口帮扶通江的25名专业技术人才之一,现任通江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他提到的育苗中心,位于通江县现代山地高效茶旅融合产业园内,是内江与通江“两江呼应”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内江帮扶通江的重点项目中,茶叶发展被列为首要项目。”通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刘长平介绍,去年内江2000万元的帮扶资金中,投入茶产业就有1000万元。今年,这笔资金增加到1100万元。
为何选择茶叶作为帮扶的切入点?刘长平认为,通江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茶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之一,富含硒元素的土壤提高了当地茶叶的品质。
通江茶产业发展现有短板亟待破解。“不少中小茶园现代化管理水平不足,效益不佳。”张鹤介绍,由于缺乏成熟的管护技术,通江不少茶园处于荒废状态。
为帮扶当地茶产业破局,内江选择打造示范性标杆项目,带动茶产业迈向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智能化育苗中心为例,通过水培诱导、营养土壮苗、温室培育等先进设备和手段,可以缩短育苗周期,提高育苗成活率。”张鹤介绍,相比传统育苗方法,可节省2个月以上的育苗时间。
在通江茶农中,普遍存在忽视夏秋茶开发的现象。夏秋茶利润低,当地茶农往往将夏秋茶直接作为肥料,利用率比较低。来自内江的技术和经验有望改善这一现状。刘长平介绍,内江帮扶队正在对接内江威远县茶叶加工企业复立茶业有限公司前来考察。“当地夏秋茶初加工后可成为企业的原料,借助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品牌效应带动当地夏秋茶开发,帮助当地茶农四季都能有钱赚。”
人才扶“智”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去年5月,内江对口帮扶通江县后,25名内江干部挂职通江,开始乡村振兴新征程。
在高明新区管委会,挂职干部张先智任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挂职一年里,张先智发现辖区高明村、周子坪村、城西村3个村面临城市开发建设中农业用地被分割,农业用地呈现不集中、不成规模等现状,阻碍了乡村振兴发展进程。
为此,张先智提出规划、示范和环境整治先行等措施,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以示范创建发挥带头优势,探索率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和模式,有效解决了高明村等3个村的现状,“在推进这3个村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培养一批产业致富带头人和多岗位技术能手,为通江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张先智说。
“授人以渔”,内江在对口帮扶中注重“传帮带”。在刚刚结束的春茶加工技术培训班上,种茶大户钱方圆受益匪浅,“这次培训真是雪中送炭,来自内江的老师讲解通过制茶技巧来提升茶叶品质,让我对整个茶叶产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去年,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聚焦教育、医疗、文旅、电商等方面分类开展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培训教育领军人才300人次、骨干校长3名、学科带头人20人;对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技能培训300人次。同时面向文化旅游、电商平台建设、小微企业孵化等行业领域开展分类培训,着力提升营商环境服务水平。
今年,除了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内江还将接收具有培养潜力的本土干部人才,到内江市相关单位顶岗锻炼、研修学习,年内接受通江县干部人才顶岗锻炼、短期培训20人次以上,帮助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民生补短 医疗、教育实现双提升
“目前,我们除了开展日常的医务工作,还帮助新院区建设特色科室,支持一批医疗设备。”在通江县妇幼保健院里,挂职干部邱静介绍,去年,在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中,已经帮助县人民医院建设肝胆特色科室,添置医疗手术器械一批;为县妇幼保健院配置血气分析仪等儿科医疗设备3台;支持诺水河镇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改造完成手术室,提升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
民生关乎万户千家的幸福。在对口帮扶中,内江聚焦医疗和教育,补齐民生短板,去年,县职业高级中学“吊挂升降式无土栽培系统”项目实训基地改造提升已经验收投用,县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的录播室等教学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同时,改善广纳镇敬老院条件,在涪阳镇等乡镇新建3所留守儿童之家,关爱“一老一小”特殊群体,保障改善民生。
今年,双方将继续推进医校联体,协同共建。推进2所重点医院、3所重点学校结对建设“医联体”“校联体”,目前医联体、校联体对口帮扶方案(规划)正抓紧编制。在医联体建设方面,立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提升和医院管理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积极探索合作共建“医联体”新模式;在校联体建设方面,着力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交流。
(来源:《巴中日报》2022年4月7日A2版)